湖南法治報訊 通訊員 劉晶
在二手平臺買賣閑置物品,如今已成為不少人的購物選擇。然而,部分消費者因未仔細核實商品質量、折舊程度及價格等關鍵信息,不慎“踩坑”,陷入各種糾紛。近日,永興法院金龜法庭通過線上調解,成功化解一起在“閑魚”平臺購買二手羽毛球拍引發(fā)糾紛的案件,再次為網(wǎng)絡二手交易敲響誠信警鐘。
審理過程中,承辦法官仔細核查交易記錄、聊天記錄及鑒定報告等證據(jù)發(fā)現(xiàn),雙方交易時未對商品真?zhèn)蔚汝P鍵信息進行充分確認,且原告提供的“得物”平臺鑒定結論也不屬于法律上“鑒定意見”,現(xiàn)有證據(jù)材料難以直接認定商品真?zhèn)危讣聦嵪萑氩幻鹘┚帧?/p>
考慮到原、被告均系在校學生,身處外地且訴訟能力、經(jīng)濟承受能力有限,為減少當事人訴累、實質性化解矛盾,法庭決定優(yōu)先采取在線調解方式處理本案。調解過程中,法官一方面向原告釋明,其主張商品系假冒產(chǎn)品,需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,若舉證不能將可能面臨敗訴風險;另一方面向被告說明,作為賣家應誠信經(jīng)營、積極解決爭議,若商品確有問題則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。經(jīng)過多輪“背對背”溝通和“面對面”在線調解,最終雙方達成一致:原告退還商品,被告返還大部分貨款,原告放棄其他訴訟請求。至此,該案得以圓滿解決。
在網(wǎng)絡二手交易中,買賣雙方特別是大學生群體,往往風險意識和證據(jù)意識不足,容易引發(fā)糾紛。一旦發(fā)生爭議,又經(jīng)常面臨舉證難、鑒定難等問題。若對此類案件簡單判決,不僅增加雙方訴訟成本,還可能進一步激化矛盾。案結事了是基礎,高效便民才是根本。法庭通過“背對背+面對面”雙向調解,引導當事人理性看待訴訟風險、互諒互讓達成和解,既有效維護了當事人合法權益,也避免其陷入冗長訴訟程序。 在此,法官提醒廣大消費者在網(wǎng)絡二手平臺購買物品時,一定要審慎下單,合理分析低價原因。購買貴重物品前,務必與賣家就款式、新舊程度、瑕疵等關鍵信息進行詳細溝通,并留意賣家的信用等級與交易評價。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商品有瑕疵或假冒時,要及時保留聊天記錄、支付憑證等證據(jù),依法理性維權。同時,賣家也需注意,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應依約依法履行義務,不作虛假宣傳,保證質量,誠實守信經(jīng)營、合法有道生財。
責編:劉建軍
來源:湖南法治報